鄉村振興下的農村社區建設
農村社區是相對于傳統行政村和現代城市社區而言的,也可以稱之為鄉村社區。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對“三農”工作作出了系統論述和綱領部署,提出了很多新判斷、新思想和新要求。那么如何做到鄉村振興下的農村社區建設?
浙江沈蕩社區五圣村
首先是要堅持規劃引導,營造美好藍圖。
近年來我國加強了鄉村規劃的力度,但是規劃仍停留在口號與形式層面,很多內容無法實施落地。新時期,我國農村發展應堅持規劃先行,對社區內產業經濟、社會文化、基礎設施進行充分調研,合理利用社區內各種資源,為社區的后期發展畫好藍圖。在規劃階段支持、鼓勵當地鄉賢的全面參與,利用村民委員會這個平臺,積極培養新型社區組織,構建不同參與渠道,充分吸納村民意見,不斷培育、增強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意識,增強規劃的落地性與獨特性,實現自己的社區自己規劃的愿望。
峨眉山寨子村鄉賢參與規劃座談會
其次是要挖掘地方特色,創造多元產業。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產業興旺不能僅僅是農業興旺,而是要實現百業興旺,順應現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依托地域的自身特色與資源稟賦,發展農產品加工等延伸產業、鄉村休閑旅游等多元經濟,采用“互聯網+”的多種發展形式,變資源優勢為產業與品牌優勢,創造新型產業,從而實現社區經濟發展與社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關中民俗的體現——袁家村
再次是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創新土地使用制度。土地是農業較基本的生產要素,也是農民較根本的生存資源,農村較寶貴的發展資本,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基礎性的關鍵角色。一方面,農村大量建設用地閑置、低效利用,造成巨大土地資產沉淀,難以實現其資源、資產和資本的權能;另一方面,現代農業需要的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條件難以形成,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難以保障,土地征收、土地拆遷等社會糾紛頻繁發生。建設農村社區,實現鄉村振興,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土地問題。土地流轉、托管、入股,承包地“三權”分制,宅基地制度改革等方式都有利于實現土地的充分利用。
江西黃溪村土地使用制度創新
然后是要尋求多方協作,倡導共同參與。
農村社區發展往往因為政府財政支撐不足、人才缺失、自治能力薄弱等問題,而難以實現農村的再生發展。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應促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政策的落實,提升村級組織管理水平。借助民間資本、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組建多樣化的地方組織,發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營造、事務管理,構建自下而上與至上而下相結合的參與組織模式,從而實現農村社區的自治管理,提高農村社會的再生發展動力。
鄉村旅游組織運營模式
較后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保育農村生態環境。
道路交通、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與山、水、田、林等是構成農村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的物質保障。當前中國大部分農村都存在基礎設施薄弱的問題,極大的限制了農村社區的有序發展。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創造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機會均等的前提條件,為農村的產業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支撐。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之本,更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在農村社區的建設中,應貫徹生態優先的準則,以城市設計的思維方式,全尺度的考量農村形態的整體性,用數字化的分析方式,帶來革新性的農村空間認知與思考方式,在不破壞農村現有生態基底的基礎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滿足農村居民生產、生活需求,全面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南江縣農村社區的公共健身設施
備注: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