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四川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考評結果正式公布,仁壽縣水稻+油菜現代農業園區榜上有名,被命名為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園區。
2020年,在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場會上,省委書記彭清華強調,現代農業園區是農村改革的“試驗田”、農業技術的“推廣站”、優質農產品品牌的“孵化器”、現代農業的“樣板區”,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要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上臺階,實現我省現代農業綜合水平顯著提升,加快推動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仁壽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國十二大糧倉縣,是四川省人口與產糧大縣,2013年1月,眉山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決定在重點交通沿線組建三大農業示范園區,作為發展都市代農業的重大突破,仁壽縣水稻+油菜現代農業園區由此孕育而生。園區位于仁壽縣珠嘉鎮,幅員面積3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322 畝。
7年磨一劍,仁壽縣水稻+油菜現代農業園區如何打造為星級現代農業園區,又取得了哪些成績?
一、全面規劃
從園區成立開始,仁壽縣人民政府就高屋建瓴,對主導產業的培育、設施裝備配套、產業鏈的延伸、新業態的培育、品牌建設、科技支撐、組織保障等進行全盤謀劃,提出了建設“西部糧倉·天府田園”的戰略定位。先后編制了《西部丘區國家級糧油糧經循環農業園——四川仁壽糧食園區核心區域總體規劃(2018-2022年)》、《四川仁壽糧食園區核心區——高科技現代農業示范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四川仁壽糧食園區核心區——糧油倉儲物流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四川仁壽糧食園區核心區——糧油食品初加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眉山市仁壽縣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總體規劃》等。
園區規劃
園區確立了以重點發展“糧食+油菜”兩大主導產業,經濟作物和畜禽水產產業為配套產業,拓展園區內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種植業間通過“三熟輪作制(油菜-稻-菜)”和“糧經復合型種植模式”互相聯系,種養產業間通過“以種定養”和“稻魚種養”模式形成農業內循環,已經形成以糧油種植為基礎,糧油深加工、農業機械化、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觀光旅游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格局,實現旱地“千公斤糧五千元錢”和稻田“千公斤糧萬元錢”目標。經初步測算,2020年仁壽縣現代農業園區總產值預計達47044萬元;2020年園區帶動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800元,高出當地平均水平36.34%以上。
二、政府支持
仁壽縣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園區的建設,在政策保障、資金投入、招商引資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2017年以來,仁壽縣委辦公室和仁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四川省現代糧食產業仁壽示范園區核心區發展的意見》(仁委辦發〔2017〕7號)、《仁壽縣2019年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培育項目實施方案》、《仁壽縣2020年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實施方案》、《關于加快四川省現代糧食產業仁壽示范園區核心區發展的意見》和《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推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化園區人才、土地、科技、信息等要素保障的政策文件,設立有風險基金、信貸貼息、保費補貼等園區金融支持措施。
2019年園區實施省級園區培育項目18個,2020年實施省級園區創建項目12個,先后整合財政資金2.26億元,投入高標準農田、產業大道等項目建設。
高標準農業建設
產業大道
育秧中心
建園以來,仁壽縣人民政府加大招商力度,共吸納社會資本10億余元,先后引進四川得益綠色食品集團投資5億元建成四川遠游天下食品有限公司;引進四川秀天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18億元建設“鄉音·夢糧谷”;引進中盛禾紅薯專業合作社投資5000萬元建設中盛禾紅薯產業園。
鄉音·夢糧谷
三、科技創新
園區與四川農業大學合作,建成博士工作站、川農大物聯網中心和學生實踐基地各1個,組建以楊文鈺為首席專家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團隊。以楊文鈺(國家級崗位專家、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為隊長,劉衛國(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雍太文(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小春(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等為成員的專家團隊長期在園區進行科研試驗、成果轉化并指導園區產業發展。該團隊研發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榮獲2019年四川省科學進步一等獎,并在今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在全國范圍推廣。
全國糧油綠色高質高效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培訓
園區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組建以“巨型稻之父”夏新界研究員為首席的巨型稻蛙立體種養技術團隊,依托錦圣農業有限公司建成580畝巨型稻蛙立體種養示范基地。
巨型稻基地
稻蛙立體種養基地
園區建立了150畝水稻新品種示范基地。開展水稻品種晶兩優華占、C兩優華占、德優4923等9個試驗示范,實施良種良法和無公害科學栽培技術,輻射帶動整個園區優質新品種推廣,提高良種覆蓋率和科技貢獻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園區糧油產業已實現良種覆蓋率達到100%。
以色列外交部副總司長尤瓦爾??怂箍疾靾@區
四、組織創新
園區引進了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培育合作社9家(其中,省級以上的合作社2家),家庭農場46個。以規模經營主體為核心,逐步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管理模式、“合作社+農戶+業主”的托管模式和改革財政資金“撥改投”的入股模式3種利益聯結模式+“建立風險防范金”1種保障模式,保證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村集體經濟的增長。
五、新業態培育
園區已建成2個農耕文化園,踏水農耕文化園和中盛禾農耕文化園,目前園區景觀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農耕文化氛圍深厚,休閑旅游設施完善。
六、品牌營銷
2017年仁壽縣糧油、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產品整體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中盛禾紅薯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獲得有機認證。園區眉山市好味稻水稻專業合作社注冊了“眾享好味稻”等系列品牌,仁壽縣中盛禾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了“中盛禾”、仁壽鑫民農業專業合作社注冊了“仁緣桔”,仁壽錦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注冊了“錦圣”,園區共5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品牌認證登記。